停机坪上的无人驾驶 这家「科大系」企业已蓄势待发 | AloT使能者

发布日期:2020-03-16

浏览次数:172

返回

近日中关村智能网联研究汇的「AloT使能者」栏目对仓擎智能首席运营官汪卫国博士进行了专访,希望通过对话智能网联行业中的进击者,解读这个产业背后蕴藏的巨大商业机会。

未来,智慧机场的停机坪将从智能化、自动化、到无人化不断升级。

2020年的自动驾驶,我们已经听到了商业化的春雷。眼下,自动驾驶已经逐渐从一个概念,研发演进至商业化落地、验证商业模式的准备阶段。

2018年底,一群「科大系」博士在斩获多项国际殊荣后回国,创立了人工智能平台公司仓擎智能。仓擎的企业手册中对公司进行了这样的介绍:专注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究开发,赋能于无人驾驶车辆和物流搬运机器人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目标是搭建仓到仓的自动驾驶全场景AI平台。成立不到2年的仓擎已经与包括武汉花山港、新加坡樟宜机场、合力叉车、江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及行业头部客户达成合作。

 

采访 | 智汇哥

口述 | 仓擎智能首席运营官汪卫国博士

仓擎智能首席运营官,仓擎创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汪卫国博士

汪卫国是科大78级校友,于1991年在波士顿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时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宽带网络研究室主任 、阿尔卡特朗讯交通事业部全球副总裁,曾在上海贝尔阿尔卡特管理500人团队,年营业额达1亿欧元。

01  工业场景的自动驾驶 是最快的「造血」路径

仓擎在成立之初,就拿到了合肥市国资委天使投资基金的投资,但未来我们不可能一直靠风投活下去,要尽快找到一条「造血」的商业路径。

从乘用车自动驾驶这个领域来看,由于5G、V2X这块的造价成本非常高(一条4.4公里的智慧道路,要花2500万),再加上法律法规、伦理道德重构等社会问题,要实现从单车智能到全域自动驾驶的跨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相比于城市道路,工业化场景的自动驾驶有更强的可操控性,并且可以很快发挥出市场价值。仓擎坚持认为机场、港口、生产物流园区等工业场景的自动驾驶是最快能实现商业价值的领域。

2019年中,我们接到了第一个订单需求,是一个港口项目。拿到需求后,我们很快对场景进行数据采集,建立模型算法,并做好了展示。

图|正在进行无人驾驶的集装箱转运车

我们提供的方案解决了无人码头一个最核心的痛点问题:无轨导航定位,在现场不铺设磁钉(即标签或信标)的情况下,仅通过激光雷达和视觉等传感器融合技术实现高精定位。通过使用我们的定位技术,这个项目成功实现了基于5G的无人码头,多台无人驾驶集装箱转运车在收到指令后共同执行港口集装箱三大作业场景,即集装箱装船、卸船、堆场运转,全程没有任何人工干预。

我们的定位解决方案与国内首个无人码头的方案并不同,与之前埋设磁钉、磁线的定位方案相比,仓擎全球首创的无GPS自然导航定位方案不但无需进行埋设磁钉、磁线等大规模作业,还可在生产作业同时进行改装,实现无缝对接,节约了无人码头建设期大范围大规模作业铺设磁钉和使用过程中持续维护磁钉的费用,我们的方案成为让5G无人码头可以更容易低成本落地的关键因素。另外,根据市场验证,在码头上引入一辆无人驾驶车,可以节省人力成本60,000/月(按三个轮班驾驶员计算),一年下来就是72万元。

仓擎的目标很明确,我们就是要实现自动驾驶在工业场景中的商业价值。接下来,我们瞄向的市场是智慧机场,将和多个合作伙伴一起对机场车辆从智能化、自动化、到无人化不断升级过程中进行AI赋能。

02  从单车智能到场景智能 下一个风口在智慧机场

在航空领域,在停机坪上引入自动驾驶市场早有初探。2017年,在伦敦希思罗机场,英国航空就开始使用电动无人牵引车推飞机。但这仅仅是解决单车智能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实现场景化的智能。

工业场景的自动驾驶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环境相对复杂,且通常一个生产作业需要数十辆甚至数百辆特种车协同配合。这时候仅靠单车智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搭建集体智能AI平台来对场景内的所有特种车进行系统调度。简单来说,就是在整个工业生产环境中嵌入一个「AI小脑」,让它来快速找到能够完成整个系统中所有任务的最优解,相当于自动驾驶场景中的「神经中枢」。

以机场为例,仅实现行李牵引车的自动驾驶并不够,还需要通过合理调度让无人牵引车在机场允许的作业窗口完成一个航班的所有货运;通过优化机坪车辆调度规则,实施有人车的精细化引导,配合无人车的自动调度,才能真正缩短高峰时间段飞机的转场时间。

图|停机坪上的各种特种车辆

通常,一架航班的推出需要近20辆特种车来保驾护航,机场环境复杂且对安全性要求很高,停机坪上这么多特种车,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引入自动驾驶。所以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智慧机场的停机坪都将呈现有人车与无人车混行的状态。那么如何通过智能AI平台对这些有人车与无人车进行系统的管理与调度,是摆在智慧机场面前的难题。

在这个问题上,仓擎有自己的战略部署。我们今年主要研究与测试的方向就是混行状态下的车辆全局管理系统,可以实现限定场景下的无人车以及有人车的系统调度。机场的应用场景十分复杂,单从信息化系统来说,机场、空管、航空公司都有一套自己沿用多年且逐步迭代更新的系统,要进行统一调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在商业化落地上,我们对产品的定位很明确,我们既不改造机场环境(铺设磁钉等),也不会改变现有的信息系统,而是把这个产品做成大积木体系中的一个模块,融入到机场现有的业务调度系统。这个平台将会协助机场管制台的工作,给到他们原有调度系统拿不到的停机坪车辆的信息,并根据任务为车辆做最优路径的规划,通过算法来协助管制员做智能调度。这一块,未来将成为5G智慧机场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03  智慧机场的市场蛋糕  国内预测是一年800亿

未来的十年,将是中国从一个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关键十年。车联网作为交通出行变革升级的终极方案,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就整个智慧机场的市场规模而言,国内预测是一年800亿,其中我们能做的智能化无人升级的蛋糕会达到百亿级。

今年1月,民航局正式印发《推进四型机场建设行动纲要(2020-2035年)》,根据《纲要》,到2035年将实现标杆机场引领世界机场发展,全面建成安全高效、绿色环保、智慧便捷、和谐美好的四型机场,为全方位建设民航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我们目前正在合作的某国内大型机场,早在2018年12月15日就被列为首批「四型机场」示范项目,该机场也是国内民航总局认定的第一个做少人化机坪的智慧机场。在整个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与无人驾驶车辆的推动方一起作为相互补充的使能者,去放大自动驾驶车辆在机场场景落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与机场运营方接洽,去引导挖掘他们采用无人驾驶车辆的潜在和迫切需求。根据智慧机场的规划,客户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停机坪少人化、无人化逐步切换落地的课题。

在智能网联这个大领域,我们选择了一条足够挑战的「黄金」赛道,但难度就是价值所在。仓擎并不认为同行业的对手是一个关键竞争因素,我们力争和自己赛跑,做出在限定场景内最安全、最稳定、最适用、性能最优、成本最合理的产品,去更多的赋能传统车厂,在最短时间内将我们的核心能力输出到需要的地方去。

我们始终相信,心无旁骛做一件事情的会生存下来。

新闻中心

实时了解公司动态

立即查看